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期刊知識 > 正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fā)文:“一稿多投”不構成學術不端,“一稿多用”才是真正的學術不端!

作者:陳雅靜 崔乃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日期:2025-09-19人氣:626

9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在頭版刊登文章《“一稿多投”是否應列入黑名單》一文,回應學術發(fā)表關切問題。對于“一稿多投”行為,學術圈存在兩種聲音,期刊社認為“一稿多投”對期刊傷害極大,不尊重編輯、審稿人的工作,并占據了大量的公共資源;而學者則認為現在的期刊審稿周期太長,還按照規(guī)規(guī)矩矩等審稿的話,無疑對自己評職畢業(yè)都是巨大的不可逆的損害。

如果你愿意從不同的占位了解“一稿多投”行為,可以點擊查看這篇文章“一稿多投”現象的產生應該歸結于期刊,而不是對作者過多要求。在嚴格意義上,一稿多投并不屬于學術不端,你怎么看?

自從上半年《天府新論》發(fā)布的“允許一稿多投”公告后,徹底拉開遮羞布。雜志社不是不知道自己審稿周期長,甚至作者的一稿多投行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行為。但愿意為之改變,為之發(fā)聲的人太少了。

現在,“一稿多投”的概念較少被提及,與之相對的“一稿多發(fā)”開始被大家一致抵制?!耙桓宥嗤丁钡男袨楣倘徊缓?,但在當下并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而真正威脅到學術規(guī)范的其實是“同一內容的多次發(fā)布”。

正如本篇文章中所說,在既定的發(fā)表環(huán)境下,“一稿多投”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已被默許,并不直接等同于學術不端。真正構成學術不端的,是“一稿多發(fā)”。

社會科學報.jpg

今年上半年,由四川省社科聯主管的《天府新論》雜志公開表示,不再將“一稿多投”行為自動列入黑名單。這一舉措引發(fā)學界廣泛關注,也使得有關“一稿多投”是否應被重新看待的討論進入公眾視野。

在學術出版領域,“一稿多投”長期被視作一種學術不端行為。尤其在以紙質媒體為主導的時期,信息流通效率低,編輯處理流程繁復,重復投稿既是對編輯勞動與出版資源的浪費,也違背了學術發(fā)表的基本倫理,因而遭到明令禁止。

近年來,隨著學術生態(tài)與傳播環(huán)境的變化,有關“一稿多投”的爭議再度升溫。“一稿多投”究竟是學術評價機制與發(fā)表壓力迫使學者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少數人出于功利目的的投機行為?其背后所牽扯的道德、法律與行規(guī)問題,亟待深入剖析。

圖片
學術誠信遭遇挑戰(zhàn)
圖片

2006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進一步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意見》,將“一稿多投”明確列為學術失范和不端行為。2008年,河海大學出臺《河海大學教師學術道德規(guī)范(試行)》,進一步把“一稿多投”界定為學術不端。2009年,《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雖列舉七類不端行為,卻未明確提及“一稿多投”。


在實際操作中,“一稿多投”存在多種類型。多位學者表示,若作者采取“普遍撒網”策略,將同一篇文章投往多家刊物,待一家確定錄用后立即撤回其余投稿,且最終未導致“一稿多發(fā)”,在目前學術發(fā)表資源緊張的現實下,這類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已被默許,并不直接等同于學術不端。

真正構成學術不端的,是明知故犯的“一稿多用”行為,或通過更換標題、調整結構等“改頭換面”手法,實現同一內容多次發(fā)表。這類行為嚴重破壞學術誠信,需要抵制和懲戒,已成學界共識。

“作為學術不端行為的‘一稿多投’對期刊傷害極大。”《新聞與傳播研究》執(zhí)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朱鴻軍向記者表示,“在審稿過程中,期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若作者在即將發(fā)表時才告知該文已另投別刊,不僅構成嚴重違約,也是對學術共同體的不尊重。”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社會主義研究》主編王建國認為,“一稿多投”違背學術創(chuàng)新原則。其本質是將舊成果重新包裝或重復使用,抑制真正的知識生產。當學者致力于如何“拆解”“重組”舊內容,而非探索新問題,學術發(fā)展的活力將受到嚴重影響。

信任機制的崩塌也是不可忽視的后果?!稏|岳論叢》編輯部副主任、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源強調,“一稿多投”行為不僅損害作者與期刊之間的關系,還波及學者之間的相互信任。投機行為擠占了他人公平發(fā)表的機會,一旦被發(fā)現,也會導致學界對該作者評價降低,信任關系難以修復。

期刊與學者需相互協作

當前,學術評價體系仍高度依賴論文發(fā)表數量與等級,學者面臨巨大的職業(yè)壓力——職稱晉升、項目申請和獎項評選均與論文發(fā)表掛鉤。與此同時,期刊為提升質量,審稿流程日益嚴格、周期不斷延長。許多作者為爭取時間、提高錄用概率,不得不選擇“一稿多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傳播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室主任沙垚表示,學者們之所以傾向“一稿多投”,主要出于對時間成本的焦慮?!耙黄寮u審周期動輒一年,若被拒再轉投,又是一個漫長周期。在‘不發(fā)表即出局’的壓力下,學者為節(jié)省時間只能出此下策?!?/span>

王建國也提出,盡管各界呼吁改革“唯論文”評價模式,但量化指標仍在科研評價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機制間接鼓勵了某些學者為增加發(fā)表機會而選擇重復投稿。

從期刊角度來說,來稿量激增、審稿人手不足、流程復雜確實導致處理效率下降,無法及時回復作者,這也從客觀上將作者推向“多投”策略。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徐擁軍認為,當前困境需期刊與作者雙方共同面對。一方面,期刊應當體諒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的“發(fā)表焦慮”,優(yōu)化流程、提升效率、及時反饋,以減少作者的等待成本;另一方面,學者也應理解期刊審稿的嚴謹性與復雜性,根據文章主題與水平精準投稿,避免盲目廣撒網,以減輕各方負擔。

協同治理與系統化對策

針對“一稿多投”現象,學界正在形成多層次、協作化的治理策略。目前,多數期刊和學術會議已在征稿規(guī)范中明確禁止“一稿多投”,部分投稿系統還設置原創(chuàng)性承諾和違規(guī)后果告知環(huán)節(jié),從程序上筑牢防線。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全球傳媒學刊》副主編蔣俏蕾建議,應建立更清晰的行為認定標準與分級處理機制。“應根據行為嚴重性、是否初犯、是否造成實質不端后果等因素區(qū)別對待,兼顧懲戒效應與教育意義?!?/span>

一些出版集團已嘗試提供內部轉投服務:對于未錄用稿件,經作者同意后可轉薦至旗下其他期刊,審稿意見亦可同步共享,既節(jié)省重新評審時間,也降低了作者一再投稿的負擔。

技術手段也為防范“一稿多投”提供了支持。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建設的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臺,支持作者廣泛、快速發(fā)布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先預印發(fā)布、后雙向投稿選稿、再期刊發(fā)表”的機制,從源頭上避免“一稿多發(fā)”風險。

徐擁軍表示,隨著學界學術規(guī)范意識的提高和查重技術的普及,故意“一稿多投”的行為已顯著減少?!澳壳按蠖鄶祵W者具備良好的自律意識,同時學術不端監(jiān)測網絡日益嚴密,故意違規(guī)者畢竟是少數?!?/span>

沙垚則提出,加強期刊之間的溝通是緩解矛盾的另一路徑。他舉例道,《天府新論》采取較為寬松的管理策略——不立即將“一稿多投”者列入黑名單,而是在錄用前要求作者簽署獨家發(fā)表承諾?!斑@種做法既尊重作者發(fā)表需求,也保障了期刊權益,尤其受到年輕學者的歡迎。”

共建良好學術生態(tài)

“一稿多投”現象反映了當前學術評價體系與發(fā)表機制的結構性矛盾。學者們認為,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還需從學術生態(tài)建設入手。比如,推動評價體系改革,減弱量化指標的主導地位加強學者自律與學術倫理教育;提升期刊服務能力與審稿效率;通過技術手段堵塞制度漏洞;等等。

“只有作者、期刊、學術機構和科研管理機構多方協作,在規(guī)范和發(fā)展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構建更加健康、公平、高效的學術發(fā)表環(huán)境,讓學術研究回歸探索真理、傳播知識的本源?!倍辔皇茉L學者一致表示。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京師(新鄉(xiāng))律師事務所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