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教師非工資收入與高等教育的異化-教育論文
一、高校教師非工資收入的主要類型
非工資收入,指勞動者所獲得的不屬于工資范圍,并在國家統(tǒng)計局1990年1月1日發(fā)布實施的《關于工資總額的規(guī)定》以外的收入。非工資收入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本文主要關注高校教師依據其職業(yè)獲得的,除工資之外的貨幣性收入,其余諸如財產性收入、資本收入等,由于與本研究沒有直接聯(lián)系,故不予以考察。就其類型分析,近年來高校教師非工資收入主要有以下五種。
1.商業(yè)講學收入
由于知識技術在市場經濟中所起的作用逐漸增強,加之,高校教師在某一領域的多年研究而占據知識前沿,高校教師常被國內一些商業(yè)論壇、培訓機構和中介公司邀請講學,邀請方一般按專家、教授的知名度支付不菲的報酬。據有關報道,到廣州和深圳等地作商業(yè)講學的知名教授,一等水平者每天的講課費大約在二至三萬元,二等水平者每天一至二萬元,三等水平者每天五至八千元;北京、上海等地的名校名教授最高費用達八萬元;一些大型公司和企業(yè)也經常邀請一些知名教授作講座,兩、三個小時便可收入過萬。知名教授因此變得“炙手可熱”,長年奔忙在全國各地講學的路上,每年商業(yè)性講學的收入已遠遠超過其工資收入。
2.科研項目提成
高校通常把科研項目視為學科建設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大都鼓勵教師申請科研項目,承擔重大科研課題。多數高校都明確規(guī)定,只要為學校帶來高額科研經費(含縱向和橫向經費),就給予高額的科研獎勵或科研經費提成。一般情況下,縱向課題的提成在百分之十左右,橫向課題則高達百分之四十,若申請到千萬元的科研項目,提成可達百萬甚至幾百萬元,因此有科研項目的高校教師收入達幾十萬、上百萬元已非難事。當然,不同學科情況也不盡相同。在一些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集中的理工類院校,從事應用性研究的教師通過科研項目提成所獲得的收入比重越來越大,從事哲學、歷史學、文學和其他基礎性學科研究的教師,則無緣于高額科研項目經費提成,年輕教師所獲得的科研收入也較少,從事教學的教師收入最少。
3.培訓收入
隨著近年來高??佳袩?、考證熱不斷升溫,各種考研、考證培訓班充斥校園。在這些培訓班中,只要主講教師有名氣,參加培訓的學生就多,培訓班豐厚的利潤也就有保障,授課教師從中獲得的收入也自然不少。因“名師大腕”是培訓班利潤的保證,有經驗、有資歷的高校教師便成了各種培訓機構競相聘請的對象,他們往往會分得辦班利潤的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有的甚至與培訓機構五五分成,每節(jié)課報酬超過千元,每次培訓收入上萬元,有的教師在培訓機構里幾年就可以賺到在高校一輩子才能賺到的錢。此外,高校各院系舉辦的各種學歷、非學歷培訓班則是高校教師集體創(chuàng)收的途徑。針對不同的辦班類型,其與學校分成的比例也不相同,院系提成的比例一般在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五之間,有的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各院系一般將這部分創(chuàng)收經費留一小部分作發(fā)展基金,其余發(fā)給教師。與社會和市場聯(lián)系緊密、培訓收益好的院系每年可人均發(fā)給教師三、四萬元,而沒有辦法創(chuàng)收的院系,年底東拼西湊才能給教職工發(fā)幾百元獎金。
4.兼職收入
高校教師到企業(yè)兼職、為公司提供咨詢服務等收入更是可觀。兼職教師所從事的專業(yè)大都與市場結合緊密,能以專業(yè)所長為企業(yè)提供有益的幫助,甚至直接參與企業(yè)的經營管理。他們不僅為企業(yè)解決重大問題,而且可以憑借在學術上的地位和社會影響為企業(yè)公關。大體而言,大學教師到公司或企業(yè)兼職有三種形式:一是被聘請為執(zhí)行董事,月薪通常上萬元;二是被聘為顧問,月薪幾千元;三是一些有經驗的老師被請去做項目,完成后通常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提成。如能為企業(yè)提供專業(yè)性強的專業(yè)報告,一份報告或許就能獲得十萬至二十萬元。另有一些教師以專業(yè)所長在校外兼職,如法學專業(yè)的教師給企業(yè)當法律顧問,建筑設計專業(yè)的教師辦設計所,英語、音樂舞蹈教師辦培訓學校,旅游專業(yè)的教師開旅行社等等。在外兼職的教師通常只是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基本工作,他們并不在乎學校的微薄收入,學校發(fā)放的工資和津貼等收入與他們的兼職收入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5.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是一種隱性收入,常常以種種手法和“技術處理”逃避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通過制度外的手段實現(xiàn)。之所以存在灰色收入,緣于社會利益場域中的一些不正之風滲透到了大學校園,在高校招生、后勤、設備采購、基本建設、人事招聘等部門,難免有一些人利用手中的公共權力謀取私利。另外,一些學術地位較高的教師作為各種評審、考核、選拔的專家組成員,往往成為各種資源的控制者,學術權力尋租也成為較普遍的現(xiàn)象。一些個人或單位為了在評比、考核或選拔中順利過關,常常以這批人作為突破口,與他們聯(lián)絡感情,如請他們做“雙聘教授”,每月可以得到本單位所發(fā)的制度工資之外的一份工資或津貼;請他們講學或功利性看望和拜訪。由此帶來的灰色收入到底有多少?這是個十分敏感而又諱莫如深的問題。
二、從非工資收入增長看高等教育的異化
何謂“異化”?異化(A1ienation)本意指脫離、轉讓、出賣等,異化概念可追溯至基督教原罪說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后由黑格爾、費爾巴哈和馬克思加以引申和發(fā)展。對黑格爾來說,理念異化為自然界,然后克服異化而向自身復歸是絕對精神發(fā)展的基本過程;費爾巴哈認為,人把自己的力量賦予了上帝,上帝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對異化的理解繼承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將“異化”概念作為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范疇,為本文理解高等教育的異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發(fā)。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不但未使勞動者通過占有自然界而獲得自由,反而使其受到勞動的支配和奴役。據此,異化即指人在自身的社會活動中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對立面”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反對人自身。
從上述異化理論分析可獲得如下兩方面啟示,一方面,異化是事物發(fā)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對異化的克服將推進社會活動向更高階段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異化之于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并非全無意義,認識并克服“異化”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認識”環(huán)節(jié),即對高等教育異化的揭示無疑又是須當先行的環(huán)節(jié)。那么,何謂高等教育的異化?本文主要指高等教育從為社會培育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活動變異為以知識技術為籌碼的利益尋獲。眾所周知,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下一代人的成才與發(fā)展,然而高等教育的異化則使“人的發(fā)展”從目的淪為獲得個人私利的手段,“變成與人異類的本質,變成個人生存的手段”。由此,培養(yǎng)人并促進其發(fā)展的本質屬性,被賦予了過多的政治權力、經濟利益等屬性。另一方面,異化的產生源于社會活動的主要因素受到外部影響而發(fā)生質變。如此,高等教育異化的產生則是緣于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即教師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而未能堅守自身教育使命所致。于是,根據前文“非工資收入”的類型考察似可窺見高等教育異化之如下各端。
1.教學功能異化:錢學交易
高等教育的教學行為旨在促進學生潛能的全面發(fā)展,教學活動中產生的利益是附屬性的,一旦附屬性利益凸顯成主要旨趣,高等教育教學功能的異化就發(fā)生了。當前,高等教育的教學活動更多地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越來越看重經濟效益,教學功能也隨之被異化,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被異化為“以經濟為中心”的商業(yè)關系,錢學交易已成為無需遮掩的普遍現(xiàn)象。如高校中大量的考研培訓,托福、雅思強化訓練,等級(資格)證書考試培訓,以及各院系舉辦的學歷或非學歷教育培訓等,無不如此。教師和學生都沒有變化,然而在各類培訓教學中師生關系已然改變,在教與學的關系背后,我們似乎可以隱約看見,學生“花錢”參加培訓,“購買”老師手中的知識和應試技巧,為的是出國、考研、就業(yè)、升職等短期功利目的,一旦目的達到(有的目的并不一定能達到),這些知識和技巧即成“煙云”;教師辦培訓“出售”知識,其目的為的是培訓背后的經濟收益,至于這些知識、技巧對學生究竟有多大作用,學生手中大把的證書究竟有多少“含金量”,似乎大家都不用深究,只是各取所需而已。因此,學生與其說是為知識而來,不如說是沖著文憑(證書)而來;教師與其說是在傳道授業(yè),不如說是“為稻粱謀”。在這樣的錢學交易中,高等學校成為知識交易的市場,教師教授的知識和技能被貼上有價標簽,教師高尚的教育勞動被異化為謀取個人(或團體)物質利益的手段,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淪為了商品買賣關系。
2.社會服務異化:普遍兼職
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需要高等教育提供直接和全方位的服務,同時,高等教育為社會提供決策、管理、咨詢和高新技術開發(fā)等服務,亦是近代以來逐漸確立的重要功能。然而,高等教育介入經濟社會,回應社會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此“限度”在于不能影響其“育人”的根本性功能。究其緣由,高等教育對社會的服務不是一般的非理性的片面迎合,其服務的時間、空間和方式應該有自身的內在邏輯;更為重要的是,高校教師作為知識分子本應自覺地與世俗社會保持距離,從而才能通過自身的專業(yè)視角批判社會生活,而過度融于社會,拋棄應保持的“距離”,勢必使高校教師成為社會權勢的附庸。當前,高校教師或由于校內收入不如意,或受市場高收益的驅動,出現(xiàn)了普遍的社會兼職現(xiàn)象,樂于以自身掌握的知識技術換取遠高于校內制度收入的非工資收入。這一現(xiàn)象致使高校教師把主要精力錯置于“社會服務”方面,使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功能的釋放受到阻滯。盡管一些人辯稱,只要能夠“兩頭(多頭)”兼顧,不影響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就應該予以倡導。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此消彼長;況且,在工資收入與非工資收入懸殊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教師不會更多地選擇收益高而受罰風險成本又最小的校外收益。因此,高等教育社會服務的異化極易促使教師形成“校內不掙錢、校外更賺錢”,“墻內欠收墻外補”的集體無意識,造成教育資源的隱性流失。
3.學術研究異化:科研致富
高校教師作為學者和研究者這一重要角色,理應以探尋真理為己任,拋開功利思想為人類的文化傳承和知識創(chuàng)新做出貢獻。然而,不幸的是,現(xiàn)實中卻有大量的高校教師意圖通過申請項目實現(xiàn)個人致富,通過科研項目經費提成獲得巨大收益,使高等教育喪失了作為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典范的品格。高校教師通過科研致富催化了學術研究的異化,并嚴重扭曲高校教師從事科研的心態(tài),過分關注科研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學術追求成為這一異化現(xiàn)象的必然結果。具體表現(xiàn)在:首先,高校教師受科研項目經費及項目提成等經濟利益驅動,從科研選題、立項到具體研究和成果運用,皆以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為導向,以獲得切實的經濟利益為追求。由此,費時耗力、短期內難以出成果、失敗風險較大的基礎性、原創(chuàng)性研究,備受冷落;而諂世媚俗、歌功頌德的實用性、應景性課題更受青睞,學術研究與世俗社會之間應保持的距離逐漸消逝。在此,洪堡的警言不應被遺忘,“科學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實用性,其重要意義僅僅是第二位的”。其次,經濟至上原則使高校教師把市場法則引入學術研究領域,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收入,一些教師熱衷于找課題、跑項目、要經費,項目爭取下來后,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交給研究生或“分包”給其他教師去做,自己做起了“老板”,學術研究異化成了賺錢的手段和增加收入的渠道。第三,科研的功利性使高校教師教學行為發(fā)生異化。教學與科研是高校教師的雙重職責,教師本應在不斷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時,培養(yǎng)出眾多創(chuàng)造型的學生。然而,由于科研的多方面收益高于教學收益,一些教師背離高校教師的職責,重科研輕教學,甚至遠離教學,一些教師整天忙于找課題、寫申請、搞鑒定、報評獎,教學則變成了拿不到項目的教師的任務?!斑^去沒有不登臺講課的教授,學校不給排課是對一位教授的懲罰”。而現(xiàn)在,教授為本科生上課要靠國務院總理來動員,靠教育部發(fā)文件來規(guī)定,出現(xiàn)此類異化現(xiàn)象,科研的功利化和經濟利益至上無疑是其重要原因。
4.服務管理異化:以權謀私
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行政機構之處,或許在于其管理活動以服務性為根本特質,高等教育管理是為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服務的。正因如此,不斷有學者提出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觀點,力圖將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相分離,使其相互制衡以共同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現(xiàn)實中,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聯(lián)姻”導致了高等教育管理發(fā)生異化,行政權力的擁有者通過掌握的資源捕獲學術權力,集雙重權力于一身的管理者心無旁騖地攫取利益,無暇顧及為教學和科研“服務”。一個顯例就是,高校中一些重大科研項目和成果獎勵的獲得者,絕大多數是雙重權力的擁有者,擁有雙重權力的人,因其占有更多的學術和行政資源而實現(xiàn)名利雙收,這樣,“權力”的集中便成為高等教育管理異化的根源。這一異化使利益分配出現(xiàn)有權者越來越有利,無權者越來越不利的“馬太效應”。于是不難理解,一些高校,本該一心向學的教授們?yōu)楦偲笇W校的處級干部而趨之若鶩;本以學術研究為使命的博士們競為一個科長職位而折腰。高等教育管理從服務教學科研異化為攫取資源和個人經濟利益的工具。不僅如此,這一異化現(xiàn)象還不斷地侵蝕學術權力,使擁有學術權力的專家、評委喪失學術理想和道德操守,把學術權力異化為錢權交易的工具,從中謀取灰色收入。有論者指出,高等教育管理的異化,使得社會對高校的評價、高校對自己的評價以及高校對學術的評價,都進入了一個急功近利的浮躁時期。
三、高等教育異化復歸之路
從以上對高校教師非工資收入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高等教育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已逐漸發(fā)生異化,若不能正視“異化”現(xiàn)象并努力謀求解決之道,未來我國高等教育的長遠發(fā)展將變得困難重重,甚至最終由于價值認同的崩潰而徹底破產。因此我們必須警惕由高校教師非工資收入的增長為我們所提示的高等教育異化現(xiàn)象,并從多種途徑尋求其復歸之路。對此,筆者試從以下方面提出“復歸”之策,以期拋磚引玉。
1.樹立教育理想是克服高等教育異化的根本策略
根據對高校教師非工資狀況的簡要考察,高校教師將工作重心偏向教育以外的傾向十分明顯,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比較復雜,其中,我國高等教育未能形成反映時代精神的教育理想這一問題值得重視。陳舊的教育理想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已難以為高校教師提供一種價值導向,而深契時代特質的教育理想又未形成,部分高校教師在思想信念上難免處于迷惘狀態(tài),在行為實踐上陷于失范。由于高校教師往往具有很強的成就動機,如果缺乏合理的價值信念的引導,其多年積蓄的知識力量就難以找到恰當的作用領域。由此,凝聚時代精神,重鑄教育理想,使高校教師在新時代教育理想的引領下,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引導他們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之中,最終使高等教育重新成為孕育各行精英、推動社會進步的策源地。
2.改善教師生存狀態(tài)是克服高等教育異化的關鍵策略
我國教育傳統(tǒng)往往以“蠟燭”描畫教師形象,強調其“燃燒自我,照亮他人”的自我犧牲精神。這一“圣人化”的教師形象長期以來激勵教師不計利益,無私奉獻。反思這一形象的負面影響,它讓教育管理部門忽視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甚至為教師在生活壓力下的難堪提供了合理性。顯然,當前一些高校教師將主要精力置諸校外謀取利益,很大程度上是其不得不面對的生活壓力使然,因此只有改善教師的生活狀態(tài),才能促使其回心于教育工作。就改善教師生活狀態(tài)而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高校教師待遇當然是最為捷近之策,不過,作為知識精英,高校教師的生存不能簡單理解為“生活”,變革教育管理制度為其發(fā)展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平臺,也亟待得到重視。這就需要高等教育管理部門革除以權謀私的不良現(xiàn)象,回歸“服務”的管理理念。試想,若高校教師既無生活困頓之憂,又無不公對待之慮,怎能不在自己傾心的教育與科研領域策馬馳騁!
3.鼓勵學術創(chuàng)新是克服高等教育異化的重要策略
科學研究是高校教師的本質工作之一,學術創(chuàng)新水平是衡量科學研究的唯一標準。鼓勵高校教師學術創(chuàng)新需要從科研管理、尤其是科研評價制度改革著手。為克服高等教育異化,在研究成果的評價上既要注重成果的質量又要注重成果的類型,對于基礎研究的成果應當給予更大程度的關照。只重視數量而不重視質量助長了科研泡沫的產生,學術繁榮的表象掩藏不住思想的貧乏;只重視應用研究而不重視基礎研究則催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只求短期效益難以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對于具有可能做出重大創(chuàng)新的基礎研究,應當給予特別關照,既要為他們提供資金、設備等各方面保障,還要為他們提供寬松的制度環(huán)境,在科研考核上應從寬從緩,而一旦獲得重大研究成果,則應予以特別的表彰和獎勵。
文章來源于《教育探索》雜志2012年第6期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