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建筑元素在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的應用
一、清真寺建筑的由來
清真寺,阿拉伯語中音譯為“買斯吉德”,即叩拜“安拉”的意思,也稱“白易屯拉黑”(安拉的宅第)。清真寺是伊斯蘭文明在漫長的社會實踐和文化沉淀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美學建筑,是伊斯蘭教的重要標志,在穆斯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時也是進行宗教活動、經堂教育和其他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所以在穆斯林的心中,清真寺是莊嚴、神圣的。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伊斯蘭教在全國各地的發(fā)展而傳播開來,在漫長的傳播和長期的融合過程中,伊斯蘭文化逐漸帶上各地的傳統(tǒng)文化,清真寺建筑也開始融入各地的文化特色,但是其獨特的建筑形式還是保持一致的:圓柱、拱門、圓頂、拱頂和人字形或平面形的屋頂、簡樸大方的裝飾,無不在傳承著屬于清真寺的傳統(tǒng)形式[1]。
清真寺在中國之所以也叫“清真寺”,是中國穆斯林對伊斯蘭教寺院的稱謂。清真寺在唐初就傳入我國,經過長時期的適應過程,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清真寺,寧夏回族清真寺建筑融合了伊斯蘭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建筑發(fā)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產和重要組成部分。清真寺作為伊斯蘭精神的最集中的凝結體現著深刻的美學象征理念。
二、清真寺建筑元素
圓意喻圓滿,清真寺的寺頂是圓頂,象征著宇宙蒼穹的浩瀚以及人對真主思維和感知的無極與圓滿。穹頂周圍有四座或多座宣禮塔,塔尖指向浩瀚的蒼穹,與圓頂的象征意義相輔相成,給人走向真主體會心靈歸宿的感受。圓頂和塔尖都有彎月的裝飾,月亮象征著黑暗里的光明,給人以光明照亮心靈。拱門、圓柱、拱廊是清真寺建筑的獨特造型,拱門、拱廊及其門窗建筑的造型裝飾也是以圓為出發(fā)點,裝飾用的拱券為半圓、銳圓和鈍圓、馬蹄形等形狀,這些造型裝飾和圓頂、塔相組合,使清真寺建筑體現出整體有序、比例和諧、造型統(tǒng)一、結構平衡的立體感。
清真寺建筑以抽象的紋飾為主導,圓柱、圣翕、圓頂、宣禮塔等都是以幾何形、植物形、書法藝術等單一或綜合雕飾的抽象紋飾為裝飾,紋飾形式細密工整、精巧深刻,彰顯了形與線的變化之美。清真寺建筑的色彩以白色、黑色、黃色和綠色為主,沒有華麗的色彩,有的只是簡單卻不失含蘊的表達色[2]。
清真寺建筑是在立面和平面使用黃金分割和圓為出發(fā)點,使各部分在結構上形成關聯(lián),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旋律變化的音樂運動結構。清真寺建筑是創(chuàng)造美和表現美的藝術再現,在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加入清真寺建筑的特色元素,不僅美化了公共場所,還能突顯地域文化特色,引起民眾的公共意識和公共情懷。
三、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發(fā)生在公眾與公共空間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F代公共藝術打破了以往只重風格與形式的藝術行為,對藝術有了新的理解,使藝術回歸自然,融入大眾,參與到人類生活中。公共藝術存在于公共空間,為公眾服務。公共藝術包括雕塑、攝影、廣告影像、壁畫、表演、音樂、園藝、裝飾、標識、地景等藝術形式。公共藝術是現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文化和群體生活的一種體現,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一個地方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文化。
公共藝術的發(fā)展并不意味著公共藝術的設計理念和創(chuàng)作能力也得到發(fā)展。當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的不斷更新進步,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出現在民眾的視野里,但是這些公共藝術的技術含量并不高,有的還是抄襲別人的作品,或者是浮夸品,沒有實質內容低品性的作品。所以寧夏當代公共藝術要有總體計劃規(guī)劃,深入了解民族的地域、經濟生活、社會歷史文化及其心理特征,設計出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3]。
四、清真寺建筑元素在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的應用
4.1 寧夏科技館是一座集科學性、參與性、趣味性、啟發(fā)性和安全性為一體的科普場館??萍拣^有四層,其中一層在地下,三層在地上,其平面為半圓弧連接長方形,造型飄逸流動,融合了清真寺建筑中簡單、流動的特性??萍拣^中的穹幕影院形成的玻璃球體和弧形展廳相對,給人視覺沖擊,形成日月同輝的景象,穹幕、弧形展廳是引用清真寺建筑中穹頂和彎月的設計元素。
4.2 寧夏博物館集研究、收藏、保護為一體,是寧夏歷史的見證,其中展示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寧夏的歷史傳承。寧夏館外立面采用清真寺建筑特有的尖圓拱雕飾,通過光影作用形成回廊效果。博物館門口是拱形門,館內屋頂參照穹頂設計,利用光影作用形成圓頂效果。館內墻面根據清真寺建筑外形結構畫有多個拱形“門”,“門”里或擺文物或做壁面繪飾。把這些具有伊斯蘭藝術的設計元素融入博物館建設中,無不展現了寧夏歷史、地域、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相互融合的特點,展示了一個別具風格的博物館。
寧夏會展中心是一座集展覽、會議、商貿洽談、信息交流、旅游和餐飲娛樂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現代職能化展館。會展中心在建筑形態(tài)上采用的是現代化技術和先進的建筑材料,是一座具有時代性的建筑。整體建筑布局參照了清真寺建筑的布局,在外墻有類似于清真寺內部圓柱支柱的設計,頂部采用穹頂和塔尖設計,展現一種流線美[4]。
五、增加清真寺建筑元素的應用
公共藝術設計要滿足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要求,滿足人類的需求和經濟上的具體要求。公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fā)人們的情感、想象力和激情,所以當代公共藝術的形式和風格應符合人類發(fā)展的趨勢。公共藝術的符號、色調、細處裝飾和紋飾是體現民族風格的幾個重要方面,但是目前在寧夏當代藝術中應用較少,只有部分大型建筑中應用了清真建筑元素中的“拱”元素,其他諸如色調、細部裝飾和紋飾都很少或者不用,所以在現代建筑發(fā)展的今天,要在公共藝術的多方面應用清真寺建筑元素,深化民族特色。
5.1 細分清真寺建筑元素
5.1.1清真寺建筑元素之圓
清真寺建筑中穹頂、彎月、門窗造型是與圓有關的,可以說穹頂是清真寺建筑的代表。在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應用穹頂或者由圓演變出來的弧形、半圓、馬蹄型、S型尖拱等,一方面展示了寧夏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寧夏人民在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
5.1.2 清真寺建筑元素之色調
白色、黑色、綠色、黃色是清真寺建筑中常用的色調,白色象征著光明、純潔,詮釋著“清真”的含義——純潔質樸;黑色襯托了白色;綠色象征著大自然和生命,能給人安寧、祥和的感覺;黃色是土地的顏色,給人淳樸敦厚的感覺,加重光的亮度之后,就成了金色——一種代表著高貴、神圣的色彩。在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應用清真寺建筑元素中的簡單色調,營造一個富于宗教信仰的氛圍,讓人感受濃厚的民族氣息。
5.1.3 清真寺建筑元素之細處裝飾
細處裝飾在很大程度上刻畫了建筑的形象,讓簡單的建筑產生多樣化的視覺變化。細處裝飾有很大的表現力,融入了民族風格,增強建筑的藝術感染力。裝飾藝術在總體上是審美移情與審美抽象的統(tǒng)一,在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應用裝飾藝術,從細處美化藝術作品,見微知著。
5.1.4 清真寺建筑元素之紋飾
清真寺建筑以抽象的紋飾藝術為主導裝飾藝術,紋飾的主要形式為:幾何紋飾、植物紋飾、書法紋飾。在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應用簡單的點和線成就了具有形式美的抽象藝術;書法紋飾展現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植物紋飾中細膩的描繪,不僅是對生命的尊敬,還是一個民族認真細致的精神體現。
5.2 清真寺建筑元素的應用設計
現代雕塑很多是粗糙的作品,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做到美化環(huán)境、提升城市精神文化的作用,在技術高速發(fā)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繁榮的現代社會,做為重要的公共藝術之一的雕塑應該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以美化城市環(huán)境、體現當代城市文化精神為出發(fā)點,融入傳統(tǒng)文化,加入清真寺建筑元素,展示具有地域代表性、富有民族特色的雕塑。清真寺建筑紋飾以植物、幾何、書法為主,所以寧夏地區(qū)的雕塑應以幾何抽象雕塑為主。
汽車站每天都集合了不少來自各地的人,雖然這些人大多是來去匆匆,不會刻意留意汽車站的環(huán)境和建筑,但是做好汽車站的建筑布局還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為這不僅能展現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水平,還體現了地區(qū)人文關懷。汽車站的建筑應以圓為主,因為圓意喻圓滿,給人一種回歸的感覺。平面以弧形和長方形相連,屋頂為穹頂,加入浮雕,配以紋飾,把清真寺建筑元素完全融入建筑中,從細處深化民族文化。
壁畫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主題表現,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的壁畫的繪畫底色、形式應該有個固定的標準,即以白、黑、黃、綠色為表現色,以植物、幾何、書法為繪畫主體,繪出或抽象或形式的壁畫。
以穹頂和尖塔為參照,構建一座具有伊斯蘭藝術和中國文化藝術的鐘樓,樓體為圓柱體,有浮雕附于體表;公園的座椅設計成60°弧形,幾何圖案鏤空處理,既節(jié)省了材料,又顯得簡潔美觀;垃圾箱設計成球形,從側面開口裝垃圾,減少風雨天氣下雨水進入垃圾箱的情況,降低環(huán)保工作人員清理垃圾的難度,球體以綠色為主色調,畫上抽象的環(huán)保圖形,以告誡人們要愛護環(huán)境;路燈燈罩仿照穹頂設計,路牌以多變的幾何系列形成連續(xù)又不重復的標識。
公共藝術中的彩畫色彩以藍綠點金為主,簡單又不失典雅;建筑外觀要展現清真寺建筑的型特色;公共藝術設計格局要參照清真寺建筑的布局等。加大清真寺建筑元素在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的應用,營造出一個連續(xù)統(tǒng)一的高質量的舒適環(huán)境。公共藝術是以公共環(huán)境為基礎的,是為公眾服務的,所以在設計的時候要符合大眾要求。
結語:
寧夏的清真寺建筑除了遵循伊斯蘭教的各項原則外,還大量沿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手法,形成了具有寧夏民族特色的建筑。伊斯蘭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體現著清真寺建筑的文化功能,同時展現了民族文化的時代特征、民族特色。在藝術里精神內容和表現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寧夏當代公共藝術中應用清真寺建筑元素,建筑外形上應以穹頂、圓柱為主導,飾以淡雅素潔的裝飾雕塑和彩畫;公共藝術小品以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宗教信息的作品為主的表現形式,抓住民族特點,把民族文化內涵滲透到公共藝術中。
參考文獻:
[1]馬麒.《大象無形 大道圓通——清真寺建筑風格及其美學思想》.中國宗教.2005,12,37-38
[2]馬乾.《靈動之美 心靈之邀——伊斯蘭教清真寺的建筑美學文化意蘊》.中國穆斯林.2008,03,11-13
[3]李東梅.《印象寧夏新地標——“三館兩中心”整裝亮相》.寧夏日報.2008,08,1-3
[4]林少雄.《城市文化視野中的公共藝術》.城市管理.2005,01,14-19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