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型體育賽事遺產與城市體育文化的融合傳播研究
在世界賽事名城的建設中,成都陸續(xù)舉辦了各類大型體育賽事,打造世界體育城市,推動了競技體育、體育設施建設的發(fā)展,帶動了當?shù)厣踔羾鴥润w育產業(yè)的發(fā)展,并向世界展示了成都的國際形象。而賽后如何利用賽事體育場館等有形遺產,發(fā)展群眾體育,是目前城市在賽后面臨的問題。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也強調,建設體育強國,不僅要發(fā)展競技體育,也要發(fā)展群眾體育,可見,通過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是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未來的方向和趨勢之一。近年成都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留下的賽事遺產問題,是未來城市發(fā)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國內對大型體育賽事遺產的研究集中在奧運遺產研究上,而近年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增多,留下了大量賽事遺產,亟需找到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成都近年因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留下的遺產也需要找到進一步有效利用的方向和路徑。
1. 成都大型體育賽事遺產的使用現(xiàn)狀
成都在籌辦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過程中,新建和改造了近50個體育場館,伴隨成都大運會的落幕,這些場館也成為體育賽事遺產,服務于城市活動。根據(jù)競技體育最終推動群眾體育發(fā)展的愿景,大量體育場館會對外開放,促進城市的群眾體育,發(fā)展全民健身。
根據(jù)調研成都各大體育場館發(fā)現(xiàn),成都大運會后,體育場館根據(jù)各自的特點面向不同活動開放。成都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愿景下,提出了“三城三都”的定位,即文創(chuàng)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因此,各大體育場館也從三城三都的角度服務于城市活動。首先,成都吸引多個國內外體育賽事落戶,近40%的體育場館承接了體育賽事的舉辦,比如2023成都國際乒聯(lián)混合團體世界杯、中超、ATP250成都公開賽、鐵人三項世界杯、CBA常規(guī)賽等,也有王者榮耀全國總決賽、世界體育舞蹈節(jié)等新興賽事活動;其次,隨著文旅產業(yè)的興盛,一些場館承辦了多場大型文娛演出。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和四川省體育館成為明星演唱會的必選之地。這是成都建設“音樂之都”進程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拉動城市消費的新引擎,同時為大型體育賽事場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新路徑,呈現(xiàn)出“體育+音樂”的經濟發(fā)展新動能;再次,近年來青少年體育訓練蓬勃發(fā)展,一些體育場館為青少年體育培訓提供場館支持,還有一些場館比如四川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四川水上運動學校等為專業(yè)運動隊的日常訓練、教練員培訓項目、青訓選拔等成為青訓基地,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的長期發(fā)展與后備人才培養(yǎng)保駕護航;此外,在辦賽任務結束后,大量體育場館面向市民開放,以免費或低收費的形式融入城市全面健身公共服務系統(tǒng),試圖讓市民共享大運成果,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健身體驗,充分發(fā)展群眾體育,促進全民健身。
可見,成都各大體育場館的用途主要在于賽事承辦、文娛演出、青少年訓練、全民健身等,其中賽事承辦、文娛演出由于賽事、演出自身的影響力以及成都“賽事名城”、“音樂之都”的號召力,使得賽事、演出對場館的利用頻率相對較高;青少年訓練由于青訓市場的熱度以及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也使得體育場館的必需品;相較之下,隨著健身APP、健身直播的興起,人們的健身場所變得豐富多元,健身與場館的聯(lián)系日益減弱,盡管大量體育場館面向市民開放,但由于快節(jié)奏生活導致時間的擠壓、體育場館較為偏遠等因素導致體育場館在全民健身方面的利用度較低。
2. 城市體育文化與城市傳播力的相互關系
自古以來,成都地區(qū)多民族聚集,造就了成都獨特的體育文化。因此,對成都的體育文化進行溯源,打撈埋藏于歷史河流中被遺落的體育精神,能更好地契合成都體育的發(fā)展目標,促進大型體育賽事場館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人類的城市生活中,實體空間構筑的傳播活動,以及實體空間本身作為媒介的傳播,諸如廣場、街道、建筑物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種意義在許多城市研究中都得到體現(xiàn)。歷史學者考察20世紀上半葉中國成都的茶館,認為它是一個嵌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實體空間,直接參與了各種私人和公共關系的建構。研究者認為,成都的茶館是哈貝馬斯所言的‘物質’的‘公共領域’,但又具有社會空間的意義。它集交流信息、表達意見、休閑娛樂、公共表演等各種社會交往于一體,茶館中的各種傳播形態(tài)與媒介彼此交融,提供了城市里的陌生人成為桑內特所說的‘公共人’的可能,因此是‘社會和公共生活’的靈魂(王笛,2010:421—444)。”在實體空間中的活動,經過歷史的演化,變成了某些歷史遺跡,存在于城市空間中,而這些文化也在這些空間中得以留存;同時,新的空間形成,產生新的文化,一個城市的文化就在這樣的新舊空間中不斷更迭產生。可見,城市儲存了文化,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城市作為文化的傳播工具,從歷史和現(xiàn)實中對文化進行傳遞。城市的體育存在于文獻、體育場所和日常生活中。
與此同時,體育賽事作為城市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有著不同的傳播樣態(tài)。群眾體育的傳播主要依賴于第三媒介的傳播,而競技體育的傳播通常是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共同作用的。而一個城市的體育文化,不僅存在于各項體育賽事中,還存在于與體育相關的城市記憶中,這些記憶附著在文獻、建筑物、儀式活動等各個方面。因此,一個城市的體育賽事場館如何更好地有效利用和傳播,需要與城市的體育文化相契合,因此需要發(fā)掘和分析一個城市獨特的體育文化。
“體育賽事只有與城市人文環(huán)境的精神內涵和城市居民個人意義相聯(lián)系時,才會被市民所重視,并為市民提供集體參與和認同的機會,進而成為城市人文環(huán)境中頌揚和強化文化內涵的一種方式。城市的文化基礎也深刻影響著體育賽事的發(fā)展程度與方向,體育產業(yè)的產生與繁榮必定建立在人文素質提升的基礎上?!?/span>賽事場館的有效利用,需要對場館各類活動、展演等進行有效傳播,與城市體育文化相契合。
3.成都體育文化
縱觀成都地區(qū)體育的歷史,從功能角度大致可分為三類,即軍事類體育、游戲類體育和養(yǎng)生類體育。其中軍事類體育包括武術、射御、田徑等,這些體育活動的開展大多為軍事戰(zhàn)爭服務,不僅流行與軍營之中,也廣泛傳播于尋常百姓家,以強身健體、保家衛(wèi)國為目的;娛樂類體育包括球類運動、水上項目、雜技舞蹈和棋類等;養(yǎng)生類體育主要為導引養(yǎng)生體育。
3.1軍事類體育文化
成都武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著名的峨眉武術便誕生于此?!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了古巴族懼怕鬼神,并通過比武來挑選部落首領,若有人能夠將劍投擲于石洞中,那個人就是部落的首領。辛亥革命后,成都武術界人士以提倡武術、強身健體為名,發(fā)起“四川武士會”;1918年,四川軍政人員為凝聚武術經營、宣傳武術文化,在成都青羊宮舉行武術擂臺比賽;1925年“四川省武士總會”成立;1929年“四川省國術館”在成都設立,并定期舉辦武術比賽。此時武術的發(fā)展借鑒了西方模式,以發(fā)揚民族體育、注重民眾健康為旨,逐漸向系統(tǒng)化、體制化邁進。在成都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的“宴樂漁獵攻戰(zhàn)紋銅壺”上,刻有戰(zhàn)士們在水中游泳廝殺的圖樣。可見尚武精神在成都體育文化中的歷史源遠流長。
3.2 游戲類體育文化
娛樂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物產豐富,造就了娛樂休閑、安逸舒適的城市文化特質。成都的體育文化也呈現(xiàn)出娛樂休閑的特點,早期的賽龍舟、六博棋、雜技、百戲等都呈現(xiàn)出游戲特質。
古時的賽龍舟被認為是一種巫術活動,競渡前要先請龍、祭神,并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方可保佑船舶平安?!逗鬂h書巴郡南郡蠻傳》引《世本》記載,唯巴族務相可駕駛泥船在河中奮力前行,如離弦之箭一般,直達彼岸,被眾人擁立為廩君。隨著后期不斷演變,龍舟競渡的宗教、巫術色彩淡化,更多顯示出民族性、文化性的特征,時至今日,賽龍舟在成都仍深受民眾喜愛,是參與度很高的體育活動。
19世紀下半葉,足球傳入中國。1906年,四川體育??茖W堂開設了足球課。同時,排球、籃球等球類運動也廣受歡迎。據(jù)《廣益叢報》1906年8月20日第118號的文章《紀聞:借地開場》記載,成都科甲巷朱家祠堂“將祠內余地約期五年借與省之各國人及學堂,作為運動拋球(排球)場”;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成都形成了籃球熱。上世紀90年代,成都掀起了足球熱,當時的四川全興足球隊名噪一時;今日的成都蓉城足球俱樂部也粉絲云集,比賽門票更是一票難求。
3.3養(yǎng)生類體育文化
養(yǎng)生是我國體育運動的一大特色,古人修身養(yǎng)性、強身健體,以期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導引是結合呼吸運動和肢體運動的一種養(yǎng)生術,類似于保健體操,是最早的醫(yī)療體育。名醫(yī)華佗編創(chuàng)五禽戲,是中國導引養(yǎng)生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篇章。成都是道教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導引養(yǎng)生發(fā)展較快。隋唐時期的官僚體制均設有太醫(yī)署,下設按摩博士,促進了導引術的發(fā)展,宋朝創(chuàng)八段錦,至明清時期演變出十六段錦等功法,導引養(yǎng)生術套路化更進一步。隨著道教的發(fā)展,成都體育文化中形成了“道法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他人和睦友善的思想。
3.4成都體育文化的特點
由于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建立在自然環(huán)境之上的生產生活方式、民族成分、歷史文化等因素,成都體育文化表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文化特點,呈現(xiàn)出兼容并蓄、娛樂時尚、休閑養(yǎng)生的文化特征。首先,成都在漫長的城市發(fā)展史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開放性文化體系,既保留了本土文化,又吸納外來優(yōu)秀文化,為成都體育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片沃土。成都經歷多次大移民,成都的體育活動得以豐富多元,奠定了成都體育文化包容開放的特點。其次,成都偏安西南,遠離中原戰(zhàn)亂,物產豐富,形成了閑散安逸的生活氛圍,使得體育文化的游戲娛樂性應運而生。再次,成都是道教的發(fā)源地,受道家順遂自然的思想影響,人們的運動健身、體育養(yǎng)生意識較強,使得成都體育文化呈現(xiàn)出休閑養(yǎng)生的特點。
4.賽事遺產與體育文化的融合傳播路徑
賽事場館是大型體育賽事重要的有形遺產,目前,成都各大場館在全民健身的利用度有待提高,如何引導市民對賽事場館進行有效利用,需要賽事傳播與城市的融合,主要在于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兩個方面。
在傳播方式上,通過多元、立體、高效的傳播平臺進行精準傳播。首先,整合在地資源,運用“全渠道+融媒體”的多元傳播方式,利用不同媒體類型的特性和優(yōu)勢,合理安排,配合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同時,找準各大體育場館的空間特點,打造特色推廣活動。其次,通過推廣富有鮮明特色的體育文化產品和引入線上線下體驗性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彰顯特色體育文化,塑造特色體育文化品牌。再次,有效地“嵌入”到受眾的社會關系圈層中,打通社會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形成“進圈”傳播;同時,運用跨界營銷,進行傳播內容“破圈”,達成“破圈”傳播。
在傳播內容上,則需結合場館和城市體育文化的特點,從賽事傳播與城市體育文化融合的角度出發(fā),促進場館的充分利用。
首先,賽事空間的傳播推廣與城市體育集體記憶要具有相容性。由于成都體育文化呈現(xiàn)出兼容并蓄、娛樂休閑的特質,所以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需重視其多樣性和娛樂性,在場館各類活動的呈現(xiàn)中,充分展現(xiàn)娛樂性、游戲性的特質。在場館賽事推廣中,適當融入城市體育歷史,喚起人們的集體記憶,從集體記憶中發(fā)掘場館賽事推廣的視角和內容,促進賽事的有效傳播,場館的充分利用。
其次,賽事空間的推廣傳播與城市現(xiàn)代體育文化生活應具有自洽性。成都的體育文化生活具有時尚休閑、養(yǎng)生娛樂、開放多元的特點,日常生活中的體育活動具有健身、娛樂和社交的多重功能。因此,根據(jù)場館不同功能,打造休閑娛樂、老年體育活動、青少年體育活動的不同場景。在賽事空間推廣傳播中,既要關注因體育歷史、地理環(huán)境以及城市定位而產生的體育歷史文化積淀,更要重視成都因現(xiàn)代化進程而具備的體育文化表征,關注傳播推廣內容與城市體育文化表征的融合。
再次,賽事空間的推廣傳播與城市媒介形象應有較高的契合度。市井煙火、時尚開放和古典浪漫是成都的城市媒介形象的重要元素,而城市媒介形象影響著人們參與城市空間社會生活的方向,因此,賽事空間在推廣傳播中,對城市媒介形象認同度高的元素可以進行充分利用,以城市媒介形象為基礎,進行與之契合的傳播推廣;同時,對不同類型的賽事空間要因地制宜,一館一策,針對目標人群精準傳播。
文章來源: 《文化產業(yè)》 http://www.00559.cn/w/wy/32640.html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