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職學生的禮儀教育-教育論文
一、高職學生禮儀教育的途徑
1.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使學生知儀懂禮
“德輝動于內,禮發(fā)諸外”。道德是禮的綱領,禮是道德的具象,是道德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目前,禮儀課上教師往往側重“儀”的講授、訓練?!岸Y者敬人也”,“儀”是“禮”的功體,是表達“禮”的形式。如果禮儀教學僅僅關注微笑要露出幾顆牙齒、如何舉手投足、怎樣打造個人形象等形式的內容,那必然是膚淺的表面文章。如果禮儀教學不能觸及人的心靈,喚醒內心的德,不僅學生對這些課程不能傾情投入,而且折損了禮儀應有的價值。所以,我們強調禮儀要和修身、立德聯(lián)系起來,主張禮儀教學既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能在“儀”的層面操作,更要充分感悟“禮”的內涵。史學界泰斗錢穆先生認為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首先,通過禮儀教學,學習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激發(fā)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愛國情懷,才能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其次,禮儀有五千年燦爛的歷史,充分挖掘其中的寶貴資源為禮儀教學服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
2.以實踐教學為依托,知行合一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只有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才有成果和意義。禮儀課程是實操性很強的學科,根據這一特點布置教學任務和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參與不僅能夠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而且避免抽象空談,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古人說:“禮者,履也。”知和行互為依存,缺一不可。禮儀課的目標是貼近大學生日常的衣、食、住、行,契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增強禮儀教育的操作性和針對性,努力將禮儀知識轉化為良好的習慣與自覺的行為。
在教學中我們曾嘗試安排“知行合一板塊”,專門用于和學生探討孝道、誠信、禮讓、公德、尊師重道、責任義務等話題,結合生活實際發(fā)起倡導,促其行動。當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樹立了演禮的意識,他們的行為就會逐漸升華。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經由實踐,學生往往會把課堂上的禮儀知識內化為意識、行為、習慣甚至道德品質。
此外,我們建議職業(yè)院校開設的諸如“服務禮儀”、“商務禮儀”等各種職業(yè)禮儀課程,也應注重大學生身體力行地提升個人修養(yǎng),只有在接受禮儀教育的過程中將禮儀知識內化為氣質、涵養(yǎng)德性、知行合一,未來在職場上才能夠真正地尊重服務對象和交往對象。
3.以禮儀主題活動為載體,鼓勵學生參與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提高禮儀修養(yǎng)要以豐富的活動為載體,寓教育于實踐活動中。個體既要作為禮儀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又要成為整個禮儀教育過程的參與者。各高校的相關部門應組織“文明禮貌周”、“禮儀風采大賽”、“美在校園攝影展”等系列活動,將禮儀的課堂從教室擴展到校園,甚至社會。用這些活動樹立身邊的榜樣,激勵行動,增長見識,拓展能力,檢驗和鞏固學習的成果。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搜狐教育頻道聯(lián)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其中56.8%的人認為,現(xiàn)今的大學生社會化不足,仍然單純幼稚,對實際工作不適應。高校在相關的活動過程中,指導大學生如何進行面試、如何適應不同行業(yè)的規(guī)則、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就業(yè)素質、心理承受能力和禮儀修養(yǎng)水平,引導大學生對社會形成立體的認識,對自身的能力做出合理的評價,為促進大學生由“學校人”向“社會人”轉變奠定基礎。
4.發(fā)揮校園儀式典禮的感染作用
富有文化內涵的儀式和典禮對學生的心靈起著深刻、持久、潛移默化的感染效應,它透射出學校管理者的智慧和氣度,包含著對教育目標的理解,對學校辦學思想的詮釋,對學生成長的期待。畢業(yè)典禮本應發(fā)揮這樣的功效,但令人遺憾的是,諸多畢業(yè)典禮卻流于形式,內容空洞、言之無物,缺乏人文性互動、鮮活的平民教育精神和震撼人心的靈魂牽引,更缺乏豐厚、獨具匠心的教育內涵。
作為一種重要禮儀,畢業(yè)典禮是一種高尚和優(yōu)雅的教育文化,是學生對學業(yè)生涯的回憶與展現(xiàn),更是對未來新身份、新職責、新義務的賦予與確認。好的儀式能讓學生得到責任感、親情、愛戴等精神的升華。因此,我們應當重視高校慶典文化,將開學典禮、成人禮、升旗儀式、頒獎典禮等活動當做“社會禮”、“責任禮”、“愛國禮”、“榮譽禮”來善待,把儀式做出豐厚的人文味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禮儀慶典文化。
5.拓寬校園禮儀傳播渠道
信息時代,傳播媒介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學校內部,網站、廣播、展板、條幅、板報等往往傳播的是學校的新聞、決策、專業(yè)知識、音樂歌曲等,還沒有廣泛地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禮儀文化氛圍。應充分發(fā)揮校園傳播媒介的功效,使其在教育大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禮儀知識的基礎上,宣傳榜樣,樹立文明的正氣,營造人人學禮演禮的環(huán)境。
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我們應調動各方資源共同努力,由內而外提升大學生禮儀修養(yǎng),使他們成長為我們社會的禮儀典范。
二、高職學生禮儀教育的方法
目前,在高職院校大多都開設了“服務禮儀”、“商務禮儀”、“文化禮儀”等各種職業(yè)禮儀課程,也有些高職院校把禮儀教學放在畢業(yè)指導課程之中,綜合這些院校提高高職學生禮儀修養(yǎng)的方法,大都十分重視貫徹參與式教學的理念,具體有如下幾種。
1.角色扮演法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角色扮演的方法進行禮儀教育。例如,以演小話劇或表演小品、服務模特展示的方式演繹禮儀典故;賞析傳統(tǒng)服飾旗袍、馬褂、中山裝,喚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儀表觀;對比中國的“跪拜”、“作揖”等古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西方的“握手禮”等,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儀態(tài)的尺度;了解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和禮儀習慣,學生會充滿熱情地見習現(xiàn)代餐桌禮儀;學習傳統(tǒng)婚姻禮俗,讓學生意識到婚戀乃人生中極其重要的大事,應認真、慎重地對待。此外,選擇某些適合的內容請學生進行手語表演,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改變精神風貌;另一方面體姿體態(tài)訓練也可得到有益的拓展。
2.音樂啟迪法
《禮記》向世人證明了音樂不僅是娛樂工具,而且是教化工具,它是教化的最高形式之一。儒家認為“德音之謂樂”。樂的作用就是從內心來扶正人的性情,使得修身的功夫由外入內,進入更深的層次和更高的境界。
在禮儀課堂上,我們可以為某些教學內容配上背景音樂,整體講授效果就會更加豐滿。這不僅使學生更易受到教學內容的感染、引起共鳴,而且能觸及心靈,促進其行動上的轉化與實踐。其次,在課間,播放積極向上的勵志歌曲,可以鼓舞學生的生活斗志、學習精神,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再次,在課堂內的某些儀式上,使用音樂營造氣氛、烘托主題,可以寓教于樂、樹立正氣、頤養(yǎng)性情,很受學生歡迎。
3.情境演練法
根據課程特點、性質,情景演練也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勇于把“舞臺”讓給學生,讓他們在某個具體社交環(huán)境中演禮。教師的任務就是要設計好情境,明確任務和目標,及時點評、鼓勵,必要時以精準的示范強調重點及糾正錯誤。這種情境下的學習氣氛和教學效果遠遠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4.學生講授法
“教是最好的學”。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教師可以適度把部分教學內容交給學生們自己去講授,效果往往令人驚喜。如講授“絲巾、領帶的系法”、“中餐餐桌禮儀”、“校園不文明行為”等內容,學生的視角是獨特的,他們也有能力駕馭這些內容。最為關鍵的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學生能夠涉獵得更寬泛、記憶得更深刻、操作得更準確。
5.問題教學法
在教學中我們把適合的問題留給學生,鼓勵他們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換思想、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問題,甚至幾個組展開競賽。這樣做,不僅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文章來源于《教育探索》雜志2012年第6期
欄目分類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