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機器人新聞生產出現(xiàn)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隨著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機器人生產新聞成為可能。機器人在新聞領域的寫作改變了新聞的生產模式,對于傳媒業(yè)來說,機器人新聞寫作既有優(yōu)勢,也有局限性。
一、什么是機器人新聞生產
機器人新聞生產是指運用一定的計算機程序,通過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自動生成新聞報道的過程。機器人的新聞生產與傳統(tǒng)媒體采編人員的新聞生產在生產方式上有本質的區(qū)別。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生產是新聞媒體采編人員經過采訪也就是新聞收集、編輯加工、制作、發(fā)布的生產過程,這一過程是單向鏈條的。機器人的新聞生產主要通過數據采集(對數據智能化抓?。?、數據加工(對數據技術化分析)、自動寫稿(算法生成文本)、編輯簽發(fā)(新聞稿件審核發(fā)布)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形成了新的采編流程。不論是新華社的“快筆小新”、今日頭條的 “張小明”,還是湖北廣播電視臺的“云朵”,都是大數據時代下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應用的產物,這必將對媒體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大數據時代機器人新聞生產的優(yōu)勢
(一)新聞生產效率高
機器人新聞生產縮減了傳統(tǒng)媒體新聞生產的環(huán)節(jié),將采訪、寫作、編輯、校對、發(fā)布等過程融合在一起,優(yōu)化了新聞的生產流程,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由于機器人寫作是對信息和數據的抓取,所以基本上可以省掉采訪這一環(huán)節(jié)。另外,記者編輯在大量的、高強度的新聞報道中精力、體力可能都會跟不上,會出現(xiàn)報道緩慢甚至是錯誤頻出的問題。機器人在新聞生產中可以很好地克服這一點,一方面,機器人不會受到外界因素困擾;另一方面,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眠不休”堅持作業(yè),只要程序設置合理。
(二)新聞生產速度快
時效性對新聞來說就是生命,如果不能及時報道出來,那么新聞就成了舊聞,就不具備新聞價值了。傳統(tǒng)媒體在爭搶新聞時效性方面做過各種努力,但是這些努力都抵不過技術的進步。當機器人新聞生產出現(xiàn)后,機器人通過抓取、分析數據后,在幾秒鐘內就能生成稿件,也就是說事件剛剛發(fā)生,稿件就已經完成并傳播了。而傳統(tǒng)媒體發(fā)稿還需要經過記者采訪、編輯稿件,等待審核通過等流程,因此,機器人新聞生產的時效性是無可比擬的。
(三)新聞生產精準化和客觀化
面對龐大的數據、信息,人工收集、甄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些疏漏和錯誤,而且傳統(tǒng)媒體的記者在寫作的時候極其容易摻雜自己的私人感情在里面,影響新聞稿件的客觀性。但是機器人的運算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十分強大,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些人為的錯誤,提高信息和數據的精準度,進而提升文稿的精準化。并且機器人寫作會完全按照數據進行,不帶有任何情感,其新聞生產符合對新聞客觀性的要求。
(四)新聞生產個性化
大數據時代,機器人通過數據分析、判斷用戶的偏愛和閱讀習慣,形成稿件后,稿件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喜好生成不同的內容版本。每個用戶看到的都是符合自己閱讀習慣的形式和內容,即便是喜歡某種版本的用戶只有一位,機器人也可以生產只有這一位用戶閱讀的新聞稿件,這是傳統(tǒng)媒體的采編人員無法做到的。
(五)使記者編輯從初級新聞生產中解放出來
機器人可以幫助記者編輯對繁雜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也可以在一些程式化的新聞報道中寫作時效性強的稿件。通過這些初級新聞生產,能夠將記者從大量的數據和同質化新聞中解放出來,從事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比如深度新聞的挖掘、評論稿件的寫作等等。
三、大數據時代機器人新聞生產的問題
機器人新聞生產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因為機器的特點,也會相伴而生許多問題。
(一)寫作范圍有限
因為機器不會思考,所以只能按照既定的新聞寫作模板進行新聞生產,生產體育、財經類的報道,因為這些領域的新聞報道比較簡單,只是數據的羅列和分析處理,材料比較固定,模式比較單一。機器人在新聞生產時能提供海量的數據,但卻沒辦法生產深度新聞、解釋性新聞和評論等等。
(二)內容缺乏深度
機器人生產新聞雖然速度快,但是固定的模板使其只能簡單地羅列數據,對數據進行排列組合,因此每篇文章在篇章結構和文字表達上都差不多,同質化嚴重,讀多了只能味同嚼蠟,沒有新意和深度。并且機器人寫作新聞不能進行規(guī)律的總結,不能進行引人入勝的描述,甚至對有些特定詞匯的語義無法理解,極易產生倫理上、道德的問題。
(三)內容錯誤易造成不良后果
機器人新聞寫作與傳統(tǒng)媒體記者的新聞采寫一樣,也會出錯,但是出錯后遠比人工寫作危害要大得多。由于數據錄入以及數據收集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一旦機器人抓取了錯誤數據,生成不實新聞并自動發(fā)布出去,瞬間就能傳遍整個互聯(lián)網,人力是不可能及時干預和修正的,這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和損失。
(四)威脅信息安全
信息時代,人們的工作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用戶習慣了在網上辦公、學習、閱讀,等等,每時每刻都不能與網絡分離,用戶的信息都被保存在互聯(lián)網上,信息量十分龐大。由于互聯(lián)網具有開放性、跨時空的特點,加之互聯(lián)網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完善,網絡監(jiān)管不到位,用戶的信息和個人隱私極容易被泄露和盜取。機器人新聞生產的運用,更會對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帶來威脅。機器人在進行數據抓取的過程中,由于其是在新媒體和網絡上采集信息,很有可能濫用數據、侵犯用戶的個人隱私。
四、機器人新聞寫作背景下新聞生產的發(fā)展途徑
(一)人機結合進行新聞生產
雖然機器人寫作已經成為現(xiàn)實,但是機器人還遠遠代替不了記者的位置,因為它有自身的技術和寫作的局限性。對記者而言,不能將機器人只看作是自己職業(yè)的威脅,而盲目的加以排斥,而是應該用開放的眼光看到機器人寫作對自己寫作的幫助,并借此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梢岳脵C器人進行初級新聞生產,產出最基本的數據和現(xiàn)象,省卻了記者耗費大量時間做到收集和整理工作,記者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采訪和分析,快速切入主題,找準重心,進行深度報道和解釋,使用戶既能獲得大量真實數據,又能知道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本質內涵,在稿件完成后還可以幫助記者及時校對,實現(xiàn)機器人新聞生產和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良性互補。
(二)拓寬報道領域
隨著科技和人工智能的不斷發(fā)展,大數據平臺的逐步完善,機器人報道的領域必將不再局限在體育、財經等單一領域,而是向多領域發(fā)展。機器人數據處理能力的不斷加強,可以寫做到領域將更加廣泛,甚至通過編程、語義理解等技術的發(fā)展,機器人寫作具有情感性、民生類、深度報道等新聞業(yè)可以成為現(xiàn)實。
(三)提供個性化服務
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方式是一對多的大眾傳播,媒體處于主動地位,媒體生產什么,用戶就得接受什么,用戶處于被動地位,沒有選擇的權利。大數據時代,機器人寫作兼具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點,不僅能進行一對多的傳播,還能進行一對一的傳播。技術的進步使得機器人新聞寫作能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的愛好和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并按照這些興趣和習慣進行個性化新聞的寫作,進而進行個性化新聞的推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即使某一稿件只有一個用戶有興趣閱讀。這種個性化服務的提供能夠增加用戶對媒體的黏合度,提高,媒體的傳播效果。
(四)新聞從業(yè)者提升綜合素養(yǎng)
機器人新聞生產的出現(xiàn),對新聞從業(yè)者而言是他們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機遇。新聞從業(yè)人員要改變自己的傳統(tǒng)思維,樹立大數據思維,不僅要提高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采寫、編輯的業(yè)務能力,而且要具備媒體融合環(huán)境下掌握新媒體和新聞深度報道的能力。要不斷加強學習,掌握新的技術,提高寫作能力和水平,在機器人新聞生產的基礎上寫作出更有創(chuàng)意和深度的新聞稿件。
(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大數據時代對于新技術應用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健全、不完善,有關部門要制定對數據的利用和管理、大數據對人的隱私侵犯、機器人新聞生產的倫理層面等的法律法規(guī),促進傳媒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
本文來源:《視聽》:http://www.00559.cn/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