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審美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宋詞的興趣
一、要貼近生活經驗,引起學生審美學習興趣
宋詞是詞發(fā)展的最輝煌階段,詞又稱長短句、曲子詞、琴趣、詩馀,分上下兩闋,其形式之獨特在于有固定的填詞韻律,長短不齊參差而有法,語句的節(jié)奏緩急,婉轉有度都與詞的音樂性有關,抑揚頓挫的句式讓人體會到一種波瀾起伏的美。在宋詞的天地里,人生以情感化的方式展現著歡樂與痛苦、希望與絕望,這些情感一樣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宋詞中聚散離合的戀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人生的悲歡得失,雖然在整體上仍不出風云月露、郎情妾意的范圍,但是卻滲透了理性的色彩,其中熔鑄的不僅是漂泊流離的身世之悲,更是對聚少離多的人生無奈的深刻體味。這些都體現著作者對生活理想的追求,對人生本質的深刻把握。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生活的理性化的態(tài)度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是有著一定幫助的。
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有很多,但無論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口,揣摩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飽嘗各種角色的體驗,聯系學生既有的閱讀積累、生活經驗,把學生的興趣點和文本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只有被文中的某些情節(jié)感動,也就是與自己的生活產生獲得共鳴時,他們才會主動去發(fā)現感興趣的問題,并對其進行理性的思考,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進入審美享受,為學生的靈魂注入精神營養(yǎng)。
二、營造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在想象和聯想中展開鑒賞
教師應該根據宋詞作品的具體特征,研究詩歌的欣賞角度,了解詩歌欣賞的具體路徑,通過音樂、美術、話劇等多種藝術手段營造情境,使學生在想象和聯想中展開鑒賞活動。我們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感受:講得多,詩歌的味則太淡,講得少,味是濃了,只怕學生體會不透。由此看來,只靠常規(guī)教學的講解,想讓學生去體會詩歌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借助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優(yōu)化教學,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中去,無疑是挖掘詩歌意境的一種有效途徑。
1.調動多種方式,營造情境
詩歌語言不是簡單的文字符號,在審美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那些富有色彩、音響、形態(tài)特征的語詞和精彩的比喻象征,聯系他們今日獲得的生活經驗與認識,調動視、聽等多種感官,讓他們從貌似無聲無色的文字中看到、聽到有聲有色的形象。視聽材料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逐步走向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手段。配樂朗誦、幻燈和錄像,讓歷史上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形態(tài)通過圖像的配合、色彩的變化,就更直接、更真實、更生動形象地訴諸學生的視覺,再加上感情到位的朗誦,就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審美感受。
2.要在優(yōu)美的意境中展開詩意的想象
葉圣陶曾說:“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從文字看出一幅畫來”。有了聽覺的感受,還要進一步從視覺形象上入手去把握,最好的方法就莫過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使學生進入審美意境當中。魯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藝術想象就是為一個舊的內容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形式?!彼J為,想象區(qū)別于聯想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可能從整部作品的意蘊中產生更多的創(chuàng)造意識,即在想象的過程中對作品進行加工改造??梢哉f沒有想象便沒有藝術,沒有想象便沒有審美。如此,我們可以看出,宋詞教學的審美教育,同樣也可以憑借聯想和想象,引導學生進入審美的第二層次:再現形象。
張玉能先生說:“在閱讀、朗讀的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想象和表象的運動來創(chuàng)造好的形象,使形象歷歷如在目前,這樣就可以進入審美意象的世界?!币虼?,在宋詞教學中,我們也應該發(fā)揮想象力,按照詩人所給的意象提示,運用各種方法,尋找藝術空白,啟發(fā)學生想象,串通詩文跳躍處,拓展再現畫面。袁行霈先生在《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鑒賞》一文中寫道:“鑒賞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意識活動。如果說藝術創(chuàng)作是自己的生活體驗借著語言、聲音、色彩、線條等等表現出來,那么藝術鑒賞就是運用聯想將語言、色彩、線條等等還原為自己曾經有過的類似的生活體驗?!泵宜麒b賞文字常常運用這種“還原”手法。真正意義的詩歌教學,應當重視詩歌文本的內在肌理,嚴防追問“僵死的意義”,決不使宋詞鑒賞停留于“悲苦”、“歡快”、“浪漫色彩”、“現實主義”之類的詞語上。宋詞鑒賞應該通過對詩詞語言、意向、節(jié)奏、韻律的把握去體味其中細膩幽微的情感和意蘊。充滿情趣的想象力不可或缺,學生“看”到了這一切,便會悟及詩中意境的實質。
3.以舊聯新,獲得共鳴
要讓學生與詩人形成某種共識,以至產生共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巧妙聯系,善于啟發(fā),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聯想與想象,以形成“以舊聯新”的思維習慣與能力—既會將同一詩人的類似作品相互聯系,以達到溫故知新、強化感受的目的,又善于用甲詩人的作品來補充豐富乙詩人的作品,進而自覺而自然地滲透自身的見聞感受、知識儲備、文學修養(yǎng)來涵詠、深發(fā)。例如月亮,它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吟詠的對象。蘇軾通過它來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愿與激勵(《水調歌頭·中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人世滄桑、自然永恒這一點的認識上,詩人與讀者豈不是始終相通的嗎?李清照在《詞論》中提及詞美標準,其中兩個是“鋪敘”“情致”,在這首詞里,我們可以看到,她用白描手法和鋪敘的表現方法展現出清新歡快的場景。作為審美主體的作者用“常記”兩字,整個人陷于了回憶之中,回憶的意象很美,讓讀者步入一個審美的意境當中,前三句用白描手法,讓我們想象中感受到詞中主人公的興盡而歸的醉態(tài),也許稍帶踉蹌的步伐,裙帶隨著身體的不穩(wěn)而擺動,烏發(fā)稍顯蓬亂,雙頰微紅,晚上乘著一葉扁舟打算回到自己的住所,在皎潔的月光的照耀下,那是一種怎樣美的意境。看到后三句,讓我們不由地產生愉悅的情感。一句“誤入藕花深處”,文中的女主人公是不是驚醒了已經睡去的藕花,猛然驚醒的藕花會是一種怎樣的動人姿態(tài);花被驚擾,人也同時被一灘受驚擾的鷗鷺驚醒,主人公驚醒,猶帶醉態(tài)的美麗的作者與藕花相視,美與美的碰撞,美不勝收。我們的主人公會不會被眼前的美景所傾倒,會不會慨嘆 “有此美景,不枉此生”。李清照作為審美主體,以其獨特的審美方式和思維機制,在觀察、認識自然和生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表現美的意象,營造出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歡快意境,讓我們流連忘返。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只要善于啟發(fā)學生聯想,就能使學生把新獲取的信息與原有的儲存信息結合起來,再把它們納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作品那豐富深遠的藝術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藝術鑒賞水平。
三、知人論世,提高文學素養(yǎng),獲得真摯感動
我們在審美鑒賞宋詞時,決不能忽視宋詞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因為文學很大程度上傳遞的就是一種文化品格,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是往往要經歷“知識-能力-文化”三個梯度,“文化”的審美是語文教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在教學生如何品讀鑒賞宋詞時,一方面是給學生知識上的擴展,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能力上的提高,但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最鮮潤的文化底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文化人?!彼宰寣W生品位宋詞,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詞寫作的背景。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事關系構成詩歌不同的背景,而這些背景又直接影響詩詞內容的基本情調,有了審美經驗學生才能掌握。
在詞作中抒發(fā)感情是詩人寫作的動力,詩人的生活經歷及其思想基礎均融入其中。不了解這個動力,找不到詩人感情的源頭,摸不準詩人感情的脈搏,就很難真正領悟宋詞的意境。提倡對作者和時代背景作恰當的介紹,一定要把握住度,要有效。宋詞教學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想真正的讀懂一首作品,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時就很難把它讀透。因此,在初次接觸這位詩人的作品時,不妨多花點時間介紹詩人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其人其事上。
詞是一種充滿神性和靈性的詩歌藝術。如果沒有很好的教學指引,學生一下子是很難把握的。宋詞教學與其說是知識傳授,不如說是個體生命之間的心靈交流,所以,作為審美中介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之上,引導學生以赤子之心融入詩歌的境界和氛圍中去,理解詩人的境遇及其對天道與人道的體悟,尋覓現實生活中所殘缺的人性、人情美。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www.00559.cn/w/wy/63.html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